首页 > 技术资讯 > 学术前沿 > 浏览文章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时间:2016年07月22日信息来源:给水排水 点击:

    1 背景与目标
    • 上海一般区域已建成排水系统的排涝标准只有1年一遇(达标率约80%);
    • 新的排水防涝规划已明确中心城区排水标准都要提高到5年一遇;
    • 已建成排水系统改造不仅社会成本很高,还存在管位不足等可实施性问题;
    • 在建成区通过源头削减措施,降低暴雨径流的水量与峰值,是提高现有系统排涝能力的一种可能的选择;
    • 相关措施的可行性与费用效益需要研究探讨。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根据上海的地域条件选择适用的LID 技术、确定设施的参数,以代表性建成区为例进行相关技术措施的方案布置;  
    • 应用SWMM模型,评价海绵措施提高建成区排涝标准的效果;并计算通过翻排管道提高排涝标准的工程量;  
    • 比较采用海绵措施与翻排管道进行提标改造的费用效益。
    • 鞍山排水区域(A区域):服务面积约1.3 km2, 区域内主要为上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及少量商业建筑;
    • 合流制排水模式土地利用状况、建筑情况与排水设施在建成区中具有代表性。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3 适用海绵设施的选择及设施布置方案
    3.1 设施选择的依据
    • 少占用土地
    • 就近汇流,适应平坦地形
    • 底部设置防渗膜,通过排水管排水,适应高地下水位
    3.2 适用的LID技术主要有生物滞留、绿色屋顶和渗透铺装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3.3 生物滞留设施含水率变化过程
    • 基质组成(w/w)——分级砂:表层土:木屑 = 75:20:5,厚度80 cm;
    • 进水结束后很短时间,重力水即疏干,基质含水率接近田间持水度;
    • 基质中间部分可长期维持在田间持水度,表层与底层含水率低于田间持水度;参照实测结果与降雨特性,确定模型中设施初始含水率的设置。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通过应用规模的实验,掌握上海应用条件下(排水管道出水)设施构造与设计参数与相应的水文控制效果。
    上海应用规模的渗透铺装现场实验,出水需要排放到雨水管道。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底部防渗膜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透水混凝土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流量监测井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缝隙透水砖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3.4 不同介质组成与厚度绿色屋顶模型试验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 使用翻斗雨量计连续检测降雨以及设施出流的流量过程
    • 评价不同组成基质的绿色屋顶的水文、水质控制效果及基质含水率变化过程
    3.5 绿色屋顶的水文控制效果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 介质厚度10~15 cm条件下,不同降雨间隔下的控制降雨量在15-20 mm  
    • 介质厚度10~15 mm的粗放型绿色屋顶的年水量控制率在50%~60%  
    • 不额外占用土地
    3.6 绿色屋顶模型装置的含水率实测结果
    • 持水性好、植物可利用水量(available water) 高的基质是C1,B2; 
    • 发生超过设施控制能力的大雨50 h后,设施的含水率可降低到凋萎点以上约5%;  
    • 根据实验结果与上海市降雨分布的统计,确定适合的绿色屋顶的基质及其初始含水率设置。
      生物滞留池 —— 绿地
      绿色屋顶 ——旧多层寓
      渗透铺装 ——小区道路、停车场与市政人行道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规模按照接近最大设置可能性考虑,在设施容积利用不充分的子区域适当调减。
    4 水力模型的构建与改造效果评价
    4.1 A区域现状排水能力的评估
    • 在1年一遇1h降雨 (36.5 mm/h,芝加哥雨型)条件下,A区域地面积水量约为1380m³,现状排水系统未能达到1年一遇的标准。
    • 根据水力坡降线法,识别瓶颈管段并拟定改造方案。改造后系统基本达到1年一遇排水标准。  
    • 按照改造后的管网数据,进行海绵设施提高已建成系统排涝能力的评估。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依据SWMM模型应用要求,按照地表径流排入市政管网的路径,共划分了110个子集水区。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三种海绵设施的设计值与相应的SWMM模型参数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4.2 模型分析方法
    • 以经过率定的管网模型为框架,结合海绵设施布置方案,完成模型中设施的布置;  
    • 以子汇水区域为单位,考虑地表汇流条件,设置海绵设施的收集与排放途径;  
    • 设施排水管道出水接入排水管网;  
    • 通过设计暴雨下地面积水情况评价改造工程的效果。
    4.3 短历时设计暴雨下海绵设施改造后系统排水能力
    • 以5年一遇1h设计降雨(58 mm/h)作为模型输入降雨,根据积水量评估系统的排水能力,模拟时长取24 h。  
    • 生物滞留池的初始含水率取凋萎点以上10%,绿色屋顶初始含水率取凋萎点以上5%。  
    • 通过孔口系数控制渗透铺装排空时间为24 h。  
    • 在上述设计条件下,地面无明显积水,基本达到5年一遇标准。
    直接从5年一遇1h降雨开始进行海绵设施效果的评估,特别是在不能下渗的地区,是效果评价有利。在设施含水率较高时发生暴雨,设施的水量滞留、峰值削减作用都会下降。
    4.4 长历时暴雨下系统排水能力的评估
    • 海绵设施在上海主要是存储设施  
    • 历时24h,累积雨量143mm,按照SCSⅠ雨型分配雨量,最大1h降雨强度37.5mm;  
    • 模拟结果,地面积水量约为43m³,在模拟误差范围内,系统基本达到5年一遇排水标准。  
    • 因为输入降雨的峰值雨强只有1年一遇  结果仅说明增设海绵设施有可能使已建老系统达到接近于5年一遇标准
    4.5 达到5年一遇标准传统改造方法的工程量
    根据水力坡降法,通过模型计算识别瓶颈管段,结合管道超载程度、水流方向与服务面积调整的需要,确定翻排管道的范围。
    管道:需改造管段总长度为1812 m,占鞍山系统管道长度的28.7%
    泵站:排水能力由10.22 m³/s提高至16 m³/s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4.6 传统改造方法的成本
TC=CDI+CSO+CEN+COT
    TC:总成本
    CDI:直接成本
    CSO:社会成本
    CEN:环境成本
    COT:其它成本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直接成本来上海市积水点改造工程单位成本统计,因为不包括难以实施的改造项目,相关统计值偏低;已实施的泵站翻建费用不包括临时排水费用。
    4.7 海绵设施改造成本
    本课题提出的海绵设施改造方案,基本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包括征地费用。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A区域改造方案的总造价在1.40~1.60亿元。
    4.8 海绵设施改造的效益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因多数效益难以量化,本课题只讨论削减合流制溢流的直接效益。
    4.9 削减溢流污染效益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通过平水年降雨过程的连续模拟,计算海绵设施的年溢流水量削减率,在平水年(1996年)降雨条件下,A区域实施海绵设施建设方案可削减年溢流量54.0%,年溢流次数从13次减少到6次。  
    经模型试算,达到相同效果需建造容积7000 m³(5.4 mm径流深度)的调蓄池。不考虑征用土地的费用,调蓄池建造成本约为4550万元;  
    全生命周期调蓄池排空水的处理费用约1025万元,其他运行维护费用不考虑。
    4.10 两种提标改造方式的成本-效益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海绵设施提高排涝标准的量化分析
    因地下水位高,不能下渗削减水量,对峰值流量的控制同样受到影响,海绵设施的建造成本可能略大于传统翻排管道的成本;  
    同时考虑削减溢流污染的效果,海绵设施建造成本低于传统改造成本。
    5 结语
    • 对土地紧缺、地下水位很高的上海,按照老城区的最大应用可能性布置海绵设施,在集中短历时暴雨条件下,有可能将1年一遇标准的建成系统的排涝能力提高到接近5年一遇。  
    • 考虑海绵设施同时具有的控制溢流污染等效益,海绵设施提高建成区排涝标准的费用效益优于翻排管道,重建泵站。  
    • 考虑到传统提标改造方法的可实施性受到的限制(缺少管位、影响交通、征用土地困难等)可能更大,通过海绵设施实施提标改造,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选择。
 
    注:本文根据同济大学李田教授在“第五届城市排水防涝暨雨水控制利用技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原标题《海绵设施提高上海建成区排涝标准的可行性与费用效益探讨》。
(作者:李田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