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协会活动 > 浏览文章

建筑垃圾缘何难以变废为宝

时间:2014年01月02日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 点击:

  编者按

  当前,我国每年因拆迁改造和工程建设产生了十多亿吨的建筑垃圾,但资源化再利用少得可怜。3年前,本报刊发报道《建筑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并推动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政策的出台。然而,3年过去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率仍不足5%。

  作为一个环境友好、利国利民的产业,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为何步履维艰?近期,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多家企业、工地,采访了建筑垃圾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为您展示和解开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面临的种种矛盾,以期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

  【观察篇】

  破碎的大山

  从高速路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北出口下高速,至无梁镇矿区大约十多公里路程。但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夹杂在来往的大货车中间,行驶了半个多小时。

  道路,尽是深深浅浅的裂缝;与前车的能见度,多则数十米,少则几米,记者乘坐的车辆被灰尘、石粉灰笼罩着。道路两侧不乏商店门市,但其中不少大门紧闭,有的窗户玻璃都已破碎,门上的灰尘、泥点一层又一层。

  记者在路旁一处略微干净的地方停车,与一家轮胎修补门市工人攀谈起来。眼前的这位年轻工人满头满脸都是灰尘。到门外说话,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从厚厚的棉布门帘中间露出头来。

  “今天太阳不错,没有抱孩子出来?”记者问。

  “外面冷,脏。”这位妇女隔着门帘回答。

  “外面是您晾的衣服?”记者眼前,这户人家晾晒的衣服已落了一层灰尘。

  “是啊。”这位妇女说。略等片刻,她似乎明白了记者的意思,“那也要晾啊,要不穿湿衣服啊?”

  车来到大山半腰,记者看到,连绵的山体像是冬眠的动物被扒光了皮,砍断了手脚。

  无梁镇是禹州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天然砂石、石粉来源。满载的大车将这里的石头、石子、石粉等一车车运往各建设工地,只留下破损的道路、漫天的灰尘和裸露的山体。

  中环协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建筑垃圾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家珑告诉记者,近两年我国每年开采天然砂石达到100亿吨左右,产用量居世界第一,其中70%以上是机制砂石,即通过山体开采后制作的砂石。天然砂石是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的最大的产品。

  2005年,在一次出差坐飞机时,陈家珑看到了满目疮痍的大山,他把脑海中那副图命名为“蚕食”。“今天,毁山、毁田进行挖沙、挖石的现状依旧没有好转。”陈家珑表示,“我们将留给子孙后代什么样的大自然?”

  陈家珑另外一个身份或者说最早的一个身份是中国砂石协会副会长。对于为什么跨行搞起了建筑垃圾再利用研究,他的回答是:“一方面是天然砂石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是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和堆放对环境的在破坏,我希望从中找到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结合点。”

  但他这个愿景在国内的进展似乎并不顺利。

  河滩里的建筑垃圾

  “几环咆哮卷沙腾,一路狂涛气势宏。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诗人笔下的黄河,带着冲天气势,从雪域高原汹涌而来,在跨越包括河南在内的九省区之后,向着渤海奔腾而去。

  从位于郑州市金水路上的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向西北方向行驶约30多公里,是黄河郑州段。这里的水流并不湍急,景色一般,也没有三门峡、小浪底人工大坝的磅礴气势,一如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默默无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成了建筑垃圾的消纳场地。

  12月中旬,当记者来到现场,这里的建筑垃圾据称已经“清理”,只有河堤的黄沙下隐约可见的砖瓦石块,和偶尔突起的钢筋铁丝。从该省一家媒体两次的跟踪报道中,我们大约能够想象当初的“壮观”:

  —10月21日上午,记者与郑州市惠济区城市管理局执法人员一起沿黄河南大堤李西河村向北四五米宽的一条水泥路,北行三公里来到黄河边。现场一家沙场的北面和东北部,约300米范围内满是倾倒黄河边的建筑垃圾,下层是砖头瓦砾等建筑垃圾,里面有不少直径约四五十厘米,长一米左右的水泥柱;上层是黄土或碎沙,还有断裂的预制板、破碎的大理石、下房土、装修废料夹杂其中,从东到西少说也有几万吨。

  —10月29日下午,记者在京水村调查时,村民李先生对记者“实话实说”:这些垃圾(该村拆迁的建筑垃圾—本报注)被个人承包了,一方20块,谁拉谁受益。这四周没有沟壑和废弃鱼塘等可倒垃圾的地方,最近的地方是运到荥阳市的贾峪,来回近百公里,拉一趟连油钱都顾不住。一到晚上9点以后,最少有五六十辆垃圾车排成队往黄河滩里运。

  这里只是建筑垃圾的消纳场地之一。

  据报道,近几年,郑州每年城中村的拆迁面积都超过1000万平方米。2012年,郑州市仅办证运输的建筑垃圾拆迁总量在1000多万立方米。今年3月,住建部城建司组织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仅郑州市2012年的拆迁面积达9500万平方米,拆除建筑垃圾量在一亿多吨。然而,目前郑州市并没有政府管理和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点,仅有的4处私人投资开办的消纳场可消纳建筑垃圾总容量仅100万方。这意味着,除部分作为渣土等回填和资源化利用外,大量的建筑垃圾被非法倾倒。“只要有闲置不用的空地,很快就会成建筑垃圾的堆放处。”郑州市城管局固体废弃物处置管理处负责人何书勤向媒体表示。

  这在全国也只是冰山一角。

  据央视今年10月份的报道,北京市目前有正规建筑垃圾填埋场25家,而非法填埋场在50家以上。“全国范围内,由于很多城市没有专门建筑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的现象非常猖獗,且多是非法堆放。”陈家珑说。

  对于建筑垃圾堆放与填埋的危害,陈家珑表示:侵占土地,1亿吨建筑垃圾按堆高5米测算占地2.5万亩,20亿吨建筑垃圾将占用50万亩土地;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且更难消解;严重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而已倾倒建筑垃圾的土地如将来用作建设用地需重新开挖,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据报道,郑州市郑东新区某一政府储备地块开发前被倾倒了3000多万立方米建筑垃圾。事后,清运这些建筑垃圾,政府耗资超过2亿元。对此,郑州市城管局副局长宋长德直言不讳地指出,“清了又倒,倒了又清”,建筑垃圾来回“搬家”。

  陈家珑表示,建筑垃圾具有资源化属性,其再生的基本形式是再生骨料、粉料,继而可以作为天然砂石、土资源生产各种再生砖(砌块)、路用无机混合料及路用制品、再生骨料混凝土、砂浆、水泥、填充用混泥土等各种建材产品。经过资源化处置,95%以上的建筑垃圾可成为工程建设的原材料并能应用在建设工程中去。世界上发达国家均早已把建筑垃圾作为一种建材资源开发利用,已形成一种新产业。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均在70%以上,不少国家已达90%以上。

  那么,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呢?

  再生利用企业“食不果腹”

  如果满负荷运转,河南盛天环保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一年可再处置建筑垃圾450万吨。当然,这只是“如果”。事实上,2013年,该公司实际处置建筑垃圾只有100万吨!该公司董事长樊斌告诉记者,首先影响该公司生产能力的就是原材料。墙外,是建筑垃圾非法倾倒;墙内,如果盛天公司想要一车原料,需要支付给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二三十元不等的费用。

  而这,在北京鼎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越艳看来都是值得羡慕的。该公司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某区的工厂进一车料,需要支付每吨10元的成本。因此,尽管工厂有200万吨/年的建筑垃圾处置能力,2013年只有40万吨的处置量!

  除了原料价格高,对鼎创来说,最现实的还有工厂的落户难。2010年,该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来到该镇,然而,该工厂在取得了环评资质、规划资质、新建材生产许可资质、建筑垃圾消纳资质等手续后,却迟迟不能办理工商登记。因此,尽管财政部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有免征增值税政策,该公司却享受不到。2013年,该公司预计上缴税收约300万元。“干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活,却得不到相应的税收优惠,这个事情媒体一定要反映一下。”同行的陈家珑强调。

  对于为何难办营业执照,越艳表示:“地方政府的答复说我们属于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而让越艳哭笑不得的是,该公司却是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获得建筑垃圾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专利8项。

  对于建筑垃圾再利用企业难落户这一较普遍性的问题,陈家珑分析说:“一是认识问题,一说垃圾二字就色变,认为是污染。”事实上,记者在河北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看到,建筑垃圾从破碎到再生,全是封闭式运作。“二是利益。因为建筑垃圾再利用属于税收优惠行业。没有税收驱动,地方政府自然没有积极性。”陈家珑表示,“第三,还是利益。同样是建设占地,建筑垃圾的经济带动就差了一些。”

  土地问题是制约企业再生利用的另一道障碍—同样是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用地就是政府无偿划拨,而建筑垃圾处理全靠企业自行解决—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到的最多的反映。以河南盛天为例,该公司一年的土地租金就要200万元,占去公司总利润的一半。记者采访的4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普遍面临着这个问题。“我们不奢望政府划拨土地,政府能给一块地,让我们临时储存不能马上处置的建筑垃圾,我们就满足了。”多家企业主这样表示。

  除此之外,就是再生产品使用。陈家珑告诉记者,我国应用在建筑工程上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已经过19年以上的时间考验,未发现质量问题。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可以节省大量的天然资源,保护环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资源使用,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但目前,从政府层面到民间层面,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推广基本上靠再生利用公司自行拓展市场。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陈家珑说。

  受种种原因所限,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迟迟得不到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并具备年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线仅有20条左右,但由于原料供应得不到保证、处置成本过高、产品应用渠道不畅等问题,生产达不到设计能力,有些企业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只从事建筑垃圾处置环节的企业基本不能盈利。

  【思考篇】

  谁阻碍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据了解,2006—2008年全国每年平均拆迁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拆除建筑垃圾产生量在7.8亿吨左右。“相比2006—2008年,近5年的工程建设和拆迁只增不减。根据我们最近的调研测算,香港大学教师吕伟生估计我国年产20亿吨建筑垃圾的推算量应该是可能的,但应该是包括渣土量在内。”陈家珑说,“如果能够将建筑垃圾再利用,能够减少因天然砂石的开采和建筑垃圾非法堆放带来的环境破坏,对于资源紧缺的我国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但这样一个环境友好、利国利民的产业,在我国却始终“身居冷宫”—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足5%。

  对于这种现象,上海山美重型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安民表示,从源头上来看,人们之所以宁愿随意倾倒,也不肯将建筑垃圾送入循环利用的链条,一方面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对违法倾倒建筑垃圾也缺少有效的监管,基本上违法倾倒都抓不住。另一方面,或从根本上来看是,政府没有给建筑垃圾找好去处。“一方面要堵,严格执法杜绝非法倾倒,另一方面要疏,通过政策手段等为建筑垃圾的处置找好出口。”杨安民说。山美公司自2005年就开始制造销售建筑垃圾再利用设备,但市场始终没有打开,“如果随意倾倒省时省力省钱,再利用何谈市场?”杨安民反问。

  陈家珑也表示,当前,一些管理部门对建筑垃圾的认识还停留在随便填埋的阶段,认为天然资源有的是,不必利用建筑垃圾,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根本没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甚至没有建筑垃圾处理的考虑。因此,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国家没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专项法律,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缺少强制性政策,未能从制度上落实“产生者负责”的原则,至今中央政府层面仍没有出台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

  同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住建、城管、发改、工信、环卫、土地等多个部门。目前虽然中央政府已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但省以下各地主管部门不一,有管理权的无执法权,有执法权的无管理权,造成相互推诿扯皮,无统一有效的管理手段。

  另外,目前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标准基本出台,但基础标准、生产和施工方面的标准空白,造成定义混乱、源头无分类、企业进入门槛低,影响了处置成本、产品质量、周边环境和企业形象。同时,天然资源价格低廉影响了再生资源的利用。

  因此,陈家珑认为,政府必须是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推手。他建议,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政府要进一步捋顺和明确各地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管理部门、分工和责任;明确规定建筑垃圾要资源化利用,加大随意倾倒建筑垃圾违法成本;在城市建设长远规划中,增加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内容,根据城市建设规模和建材资源状况,确定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的数量和分布,留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用地;在市政工程中,能够使用再生产品的地方强制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非市政工程则通过政策手段引导使用再生产品,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的起步和发展壮大。

  在经济手段上,政府应该提高天然砂石资源的价格,让建筑垃圾资源有存在的空间;整合调整建筑垃圾拆除、运输、处置环节上的利益分配,一定让建筑垃圾处置企业有原料,能生存和发展,才能使企业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比如墙改基金的收取,如果能规定,只要使用天然砂石产品就收墙改基金,就可以促使建设单位多利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减少天然砂石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许昌金科建筑垃圾清运公司总经理李福安也建议。

  维特根(中国)机械有限公司总裁韦策图表示,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资源紧缺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经十分成熟,比如在荷兰,建筑垃圾基本上100%循环利用。他认为,要让建筑垃圾再利用变得有吸引力,需要把行政政策与商业利润有效结合。比如,再利用企业能够顺利获取原料,为再利用产品明确市场出口。“说起环保,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但关键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做。特别要避免政策的一纸空文。”韦策图表示,“中国城镇化正在大规模推进,因此,建筑垃圾再利用等的时间越长,付出的代价将越大。”

  另外,陈家珑也建议,要制定必要的特许经营和行业准入条件及监管办法,防止一哄而上、恶性竞争、低水平生产形成新的污染,以及套取国家支持政策等行为影响资源化处置的进程和发展。

  【经验篇】

  “许昌模式”与“邯砖”经验

  —中小城市的探索

  2013年,河北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处置建筑垃圾150万吨,100%消纳了邯郸市城区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近年来,该公司共计消纳建筑垃圾1300万吨,其生产的建筑垃圾再生砖被广泛用于该市建设中,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誉为“邯砖”经验。2011年,邯郸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3年,河南许昌金科建筑清运公司处置建筑垃圾400万吨,基本消纳了该市城区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其中80%为再生骨料用于城市道路和小区绿化道路路基材料,20%用作再生砖生产,产值达到1亿元,人称“许昌模式”。2013年,许昌市建筑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项目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荣誉不少,发展良好。但说起公司的发展,两家公司的老总不约而同地将功劳归结于政府。

  许昌市城管局副局长赵伟业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建筑垃圾清运市场混乱,加上没有处置场地,该市也存在诸多问题,只能靠城管部门加强监管“围追堵截”。2008年,为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该市创新管理模式,将建筑垃圾清运、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向市场,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确立了许昌金科建筑垃圾清运公司为该市特许经营单位。

  按照双方协议,许昌金科负责清运和资源化该市所有的建筑垃圾,“如果出现一处非法倾倒,金科公司负责无偿清运,并对其处以罚款。”赵伟业说。政府则从规划设计入手要求全部市政工程、政府投资工程等能够使用再生产品的项目,在设计图纸上明确标明使用再生产品,对能用未用的不予审核图纸,不予工程验收,只有在再生产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和产品替代;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范畴,凡事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各建设单位要监管施工企业与政府采购确定的供货企业签订建筑垃圾产品供货合同,并将此作为结算和资金拨付的依据之一;各部门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的立项、土地审批、规划、环评的优先考虑,优先办理;财税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落实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增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的竞争力。

  李福安认为,建筑垃圾再利用最大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与天然砂石相比,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天然砂石在运输中的能源消耗、交通事故、道路破坏,“这个账很好算。”李福安表示。

  与许昌相似。按照《邯郸市建筑垃圾处置条例》,该市建筑垃圾遵循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从源头管理来看,该市规定,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须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向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处置核准申请,主管部门予以核准后,由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出资,请在市城管局备案的运输公司运送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

  在再生利用产品出口上,该市依据建筑垃圾产生量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产品的使用比例作出规定。按照规定,凡政府投资项目,能够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的无条件100%使用;非政府项目,通过规划审批和验收控制,保证25%以上比例使用再生利用产品。“验收中不按规定采用的,以每平方米100元进行处罚。”邯郸市城管局建筑垃圾管理处处长王景建表示。

  对于企业的发展,该市规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每处置一吨建筑垃圾,市政府从建筑垃圾费中抽出一元予以补贴;市政府职能部门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企业的技术进步、节能改造项目,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政策支持或资金补贴。

  河北邯郸全有生态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寇全有表示,从原材料进口,到再生产品出口,邯郸市政府对建筑垃圾再利用全方面的扶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从业者之一,我觉得国家或许可以参考邯郸的经验,出台全国层面的扶持政策。”寇全有建议。

  王景建表示,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做的是政府要做的事,政府就应该对企业给予帮助,比如税收、土地、用电的优惠,比如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帮助企业进行市场推广等。他同时建议建筑垃圾要像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一样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和城市管理者的考核体系中。

  鸣谢:此报道得到中环协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文章链接:建筑垃圾缘何难以变废为宝
(作者:宋凯 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