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资讯 > 技术咨询 > 浏览文章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年09月23日信息来源:@环境保护 点击:

  建筑废弃物处置是国内众多大型城市的共性难题,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与资源化利用无法取得平衡的情况普遍长期存在。截至2024年6月,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2024年度通报的27个典型案例中,即有7个涉建筑垃圾污染典型案例。深圳市作为我国经济特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是经济、产业、人口发展的“排头兵”,但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海量的建筑垃圾给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前,深圳市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常年居高不下,并且其治理领域困境重重。以2018年为例,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占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约93%。面对巨大的建筑废弃物产生量,一方面,本地处理能力缺口较大;另一方面,综合利用设施规划、建设落地困难,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破解建筑废弃物治理困局日趋紧迫。

  近年来,深圳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号召,持续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部署,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为核心,系统全面开展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工作。

  建章立制,全面统筹搭建固体废物管理新体系

  针对建筑废弃物处理难题,深圳市努力探索适用于资源紧缺型超大城市的建筑废弃物规模化治理模式。自2019年起,深圳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建筑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的制度基石。一是依据全市“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划定的任务清单与指标,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末端处置这三大方面全方位构建和优化建筑废弃物治理体系。试点时期,设置建筑废弃物领域建设任务8项、指标6项;“十四五”时期,再设置建筑废弃物领域建设任务14项、指标4项。同时,专项出台《深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建筑废弃物治理领域实施方案》,高度重视建筑废弃物治理行动,使专项治理的任务和指标更加细致。二是构建以《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办法》为核心的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新格局。出台涉及建筑废弃物治理的法规政策文件20份、标准规范6份(见表1),管理范围覆盖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综合利用、设施规划建设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全面推行建筑废弃物排放核准、消纳备案、电子联单管理、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及激励等制度,有据可依,保障各项管理制度与处置利用路径实施顺畅。三是以生态文明考核为抓手,以考促建。2021年,深圳市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全市生态文明考核范围,依据建筑废弃物领域的指标与任务,每年度专项考核市住房和建设局、各行政区的建筑废弃物治理情况,压实各方的建筑废弃物管理责任。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全生命周期管理,力破建筑废弃物治理困境

  绿色设计开发,深入推进源头减量过去,深圳市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庞大,其处置方式与相对紧张的土地资源存在矛盾。为了有效降低建筑废弃物产量,缓解建筑废弃物及其存量的后端处置压力,深圳市立足源头,一是实施限额排放制度,落实绿色设计。一方面,在规划设计阶段,适当提升设计标高,有效控制地下空间开挖,直接减少工程弃土排放;另一方面,在施工实施阶段,通过印发《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排放限额标准》(SJG 62—2019)与《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SJG 63—2019),科学规范各类建筑工程、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限额及排放总量。同时,严格查处不符合排放限额标准的建设工程,通过管理手段从源头推进建筑废弃物减量。二是实施绿色开发,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一方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普及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通过推动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BIM管理,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减少因现场签证及工程变更导致的建筑废弃物产生。三是试点打造“无废工地”,推动“无废”理念落地实施。深圳市依托生态环境部《“无废工地”建设技术指南》编制项目,分别于2022年、2024年开展两批“无废工地”试点项目,在实际建设场景中深度实践“无废”理念,探索“无废工地”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低碳化路径,推动深圳市“无废工地”建设标准与评估体系加速形成。

  通过落实各项源头减量措施,2019—2023年,深圳市建筑废弃物产生量连年降低,2023年产生量较2018年减少了约4182万m3,下降41%;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52.7%,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绿色建筑案例:深圳市蛇口邮轮中心项目

  再生产品认定,畅通综合利用渠道通过提高资源化利用量“消化”建筑垃圾,是“无废城市”建设体系下固体废物治理的重要途径。深圳市聚焦建筑废弃物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综合利用产业。一是将房屋拆除与综合利用捆绑实施,以一体化管理推动拆除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落地。二是开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认定,依据《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办法》,每年度常态化认定发布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及其适用条件,并率先在政府投资的工程试点推广应用,着力打通综合利用产品销路。三是依托《深圳市建筑废弃物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以下简称《建废治理规划》),开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路径专项研究,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设施及产业链,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化应用奠定基础。当前,深圳市已开展2022—2025年度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工作,《2022年度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目录》与《2023年度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共公布34款综合利用产品。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再生制造混凝土预制件(PC)路面砖示例工程

  消纳能力建设,保障合规安全处置消纳场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明确允许的建筑废弃物出路之一;同时,提高消纳处置能力也是降低和规避违法违规运输、倾倒的有效办法。自试点以来,深圳市聚焦建筑废弃物消纳能力建设,依托《建废治理规划》,全面梳理和规划全市固定消纳场、水运中转设施等消纳处置建设场址,借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消纳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深圳市共建有1个固定消纳场、8个临时消纳点和7处水运中转设施,有效地将建筑废弃物兜底处置能力提升至4万t/d,水运中转处理能力提升至17万m3/d。建筑废弃物处置渠道畅通,保障消纳能力与城市发展建设相匹配,及时消除建筑垃圾环境风险隐患,加速摆脱建筑废弃物委外处置困境。

  此外,末端消纳场所的运营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和公共安全。深圳市根据消纳场所的管理实际,研究建立消纳场所诚信综合评价管理体系与安全评估指引,出台《深圳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所诚信综合评价管理办法》《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固定消纳场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引(2023)》等文件,规范固定消纳场、综合利用厂、临时消纳点、回填工地和水运中转设施的运行管理,指导消纳场所的风险评估及管控工作。通过建立健全诚信综合评价管理制度与风险管控制度,引导和促进建筑废弃物消纳端健康有序发展,有效防范遏制消纳安全事故。

  智慧监管,区域协同,打造建筑废弃物管理新模式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监管机制是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的牢靠抓手。一方面,深圳市建立国内首个建筑废弃物智慧监管系统,可实时采集排放、运输、受纳等基础信息,通过电子联单记录每车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地点、数量、种类、运输轨迹、处置场所等信息,实现排放、运输、消纳“一站式”全流程监管。同时配备监测预警功能,实时分析电子联单及车辆终端数据,自动识别疑似偷排乱倒等违法违规行为并进行消息预警,实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移动执法。另一方面,深圳市开发了广东省建筑垃圾跨区域平衡处置协作监管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智能化协作监管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建筑废弃物跨区域平衡处置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城际排放消纳信息共享和省内信息化协作监管。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智慧监管系统

  自2019年起,深圳市连续开展建筑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排放源头管理、消纳处置专项整治、电子联单签认管理等手段,严厉打击未经核准排放、未按核准内容处置、非法消纳和偷排乱倒等建筑废弃物处置行为,发现疑似违法违规线索,通过任务通知单等形式移交各监管单位查处。自2020年起,深圳市与东莞市、惠州市建立联合交叉执法机制,推动印发《深莞惠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深莞惠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行动方案(2024—2025年)》和《深惠建筑垃圾平衡处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在深莞惠交界处的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所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邻深片区建筑废弃物非法跨区域转移、倾倒行为,通过深莞惠经济圈的环境保护城际协作,加大三地环境治理的执法力度,合力防范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风险。

  截至2023年年底,深圳市累计开展建筑废弃物线上、线下执法检查3000余次,建筑废弃物智慧监管系统已累计覆盖2485个建设工程、16660辆运输车辆、892艘运输船舶、244处消纳场所及137个异地卸船点,日均签认电子联单1万余条,实现了建筑废弃物“两点一线”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与惠州、中山两市共同推进落实跨区域平衡处置“四方登记”制度,已在省监管平台分别完成2单陆路、1单水路“四方登记”,建筑废弃物跨区域平衡处置规范流程取得新突破。

  创新技术开发,治理产业链条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引导扶持,撬动产业创新发展以前端建立的体制机制为基础,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渠道得到保障。2020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指导成立深圳市“无废城市”产业技术协会,旨在汇聚“无废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固体废物产业体系。2021年,深圳市印发实施《深圳市工程建设领域绿色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综合利用产品应用等进行财政补贴。深圳市还为建筑废弃物治理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并充分借力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综合利用产品的推广应用。

  2023年,深圳市累计对3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研攻关项目、1项建筑废弃物绿色低碳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两家综合利用企业生产销售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8个房屋拆除工程建筑废弃物一体化利用优秀项目等进行扶持资助,并评定了两个综合利用生产示范项目。

  骨干企业培育,品牌工程示范,打造综合利用技术高地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深圳市大空港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深圳申佳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厂区实景

  在相关平台与政策的支持下,深圳市各企业积极开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技术的研发攻关,同时,市住房和建设局等相关部门指导建筑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依托企业平台孵化和推广各类综合利用技术。一方面,深圳市同步统筹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围填海工程与回填工程,拓宽工程渣土处置渠道,突破工程渣土综合利用瓶颈,切实解决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利用处置难题。另一方面,深圳市通过产业政策保障与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激励深圳市特区建工集团、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等建筑领域本土品牌企业主动向下游延伸建筑废弃物处置业务;培育指导深圳申佳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宏恒星再生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出符合城市工程建设实际的弃土处理技术工艺和设备,建立了工程渣土快速多级原位分离及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此项技术成为全国首个泥砂分离弃土综合利用项目。此工艺通过泥砂分离和余泥造粒工艺实现工程渣土全部综合利用,形成来料、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在工程弃土的处理利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并且能将建筑垃圾转化为混凝土、环保砂浆、再生骨料、免烧压制砖、预制构件、文创摆件等再生产品。

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大空港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现场

  据统计,2023年全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已提升至30.9%,较2018年提升了约24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年底,深圳市已备案且在运营中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共52家,合计设计处理能力达到5282万m3/a,形成“规范回收处置+高质资源化+绿色建材再利用”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其中,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设计了4条建筑废弃物处理及再生产品生产线,创新性地结合AI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成了智能化、数字化的一流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实施全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同时“国家环境保护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获得生态环境部批准,推动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为深圳市夯实建筑废弃物利用行业领先地位提供了“硬核”支撑。

  结语

  “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深度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环保行业与低碳循环经济就获得了无限生机。深圳市牢牢把握这一核心,通过全面规划、建章立制、智慧监管和市场引导等方式,“点废成金”,将建筑“废物”转化成城市所需的有用“好物”,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环的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使其成为撬动建筑产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支点。在“十四五”后半程,深圳市将持续发力治理建筑废弃物,力争到2025年,实现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提升至60%、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35%。深圳市将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作者:深圳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admin)

上一篇:上海市低值建筑垃圾如何资源化利用?

下一篇:没有了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