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苏州:建立建筑垃圾长效管理体系,拓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江苏省苏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按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加强建筑垃圾清运处置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在拆除垃圾方面,苏州市采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建设资源化利用设施,将市区范围内产生的建筑拆除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由公开招标择优选择的运输企业,负责将拆除垃圾运送至资源化利用设施进行集中资源化利用。拆除垃圾分类由运输企业把关,运输费用由建设单位支付,运输价格由市场竞价确定,运输重量由市环卫部门实地称重把关,运输线路由交警确定,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管理。
在工程渣土方面,按照“市场主导、企业运作、政府监管”的原则,苏州市建立并公布了《苏州市区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企业目录》。根据市场需求,将符合标准的企业及车辆统一纳入目录管理。截至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107家企业、约4700辆车纳入系统管理。产生的工程渣土由市场调节平衡,企业自寻消纳点,乡镇、街道提供规划用地或建设单位提出用土需求。产生的工程渣土主要用于宕口、交通工程、复绿、低洼地回填,堆土造林等项目。
在装修垃圾方面,由各区通过环卫部门或采取招标目录运输企业进行有偿运输服务,以BOT的模式由苏州市资源化利用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按照“谁产生、谁付费”和“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则,通过第三方测算,由相关行业协会公布处置、运输管理信息参考价,平均每平方米20元左右,涵盖堆放、收集、运输与处置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指导全市开展装修垃圾收运体系的建设。装修垃圾分类由运输企业把关,运输费用由产生者“买单”,运输重量由市环卫部门实地称重把关,运输线路由交警确定,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管理。
在工程泥浆方面,按照“落实建设单位、工程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坚持源头管控、依法管理”的原则,苏州市工程泥浆的管理参照工程渣土,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鼓励工程泥浆经沉淀、干化、固化处理后,与工程渣土一同应用于宕口、交通工程、复绿、低洼地回填等。
拓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其次是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投资4500万元,建成年处置能力达15万吨的资源化利用工厂(一期项目),占地约7000平方米,建有装修垃圾分选线、后端建筑垃圾破碎线及轻质物压缩站等。通过高效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将装修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可燃类物料、少量含有泥土类物料、可回收金属及其他等二次资源,解决了建筑垃圾露天堆放、回填和填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和土地侵占问题,实现节能减排和循环发展。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二期项目设计年处置能力为30万吨,建成后将与一期项目共同承担市区范围内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处置工作。
最后是拓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为加快全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市级探索实施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6座大型项目,基本满足苏州市的需求。
高强度从严执法。健全一支全面覆盖的建筑垃圾监督管理队伍,建立专业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管理人员,整合行政执法资源,严把工地源头、运输过程、终端消纳、驾驶人员等重要环节。采取市、区联动,依靠专业的管理与执法力量,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配合相关部门在扬尘治理方面重点打击非法运输、无资质运输、无证照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建设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由无资质、证照不齐的企业运输。建立建筑垃圾治理的联合管理机制,与交通等部门紧密配合,联合加强管理。
高标准落实安全。苏州市政府秉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理念,每年组织统一监管的运输企业法人、安全员、驾驶员等开展年度安全培训活动,从思想认识到专业技能双管齐下,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水平;以省安全生产三年行动方案为契机,有计划分批次对企业进行检查督导,帮助企业发现安全管理短板、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督促问题企业主动落实整改等;制定并印发了《苏州市建筑垃圾百日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扎紧建筑垃圾“外防输入、内防偷倒”的篱笆墙。落实属地责任,把好“入地关”,明确各区(市)政府、乡镇街道等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管控队伍,严厉打击建筑垃圾抛洒滴漏、偷倒乱倒和擅自分拣处置,避免建筑垃圾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加强卡口管理,把好“入口关”,强化省际、市际道路(水路)交通卡口管理,联合多部门力量,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切断建筑垃圾入境通道,禁止非法入境。强化内控内防,把好“偷倒关”,分时段加强巡查,突出村镇偏远地区、监控盲区、拆迁空地、闲置农田等偷倒高发点位,追究毛垃圾产生者、运输方、非法处置人员、过境垃圾“黑手”“地接”等连带责任。